潘向阳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201
摘要: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先介绍行为主义动机理论重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发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小学动机激发中应用价值极大。接着主要从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定义及类型入手,并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探讨了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
关键词:行为主义; 强化理论; 小学生; 学习动机 ;学周刊
Application of motivational theory of Behaviorism in the primary school learning motivation
Pan Xiangya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The motivational theory of Behavior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ing.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famous people of Behaviorism,the writer finds that the Reinforcement theory of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helps us a lot in primary school teaching.Then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way to motivate the motivation of pupil, by analizing the type and definintion of Reinforcement theory and the character of students’ learning.
Key words: Behaviorism; Reinforcement theory; pupil; learning motivation
一、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心理学家将动机定义为激发、引导和维持行为的内部过程.(Baron.1998;Murphy ,Alexander,2000;Pintrich,2000;Schunk,2000)通俗地说,动机就是使你开始行动,然后维持行动,最后决定行动方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有引发、定向、维持、调节作用。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条件反应,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应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应。
1. 巴甫洛夫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甫洛夫和他的同事通过用肉粉(无条件刺激)和铃声(中性刺激)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在教学中运用得很少,但是可以帮助解释很多教学现象,如一个孩子因身处陌生人群中感到焦虑,后来在上学时因要见到很多陌生人也会焦虑。巴甫洛夫的这一研究激起了很多美国学者对学习这一行为产生了很大兴趣。
2. 桑代克
桑代克与早期行为主义家一样,将行为与生理反应联系起来。他认为刺激能够诱发反应,比如膝跳反射。这种观点为后来的刺激-反应(S-R)理论提供了雏形。后来,桑代克通过将猫放在笼子里并观察猫逃出笼外获取食物的实验提出了试误说和效果律。效果律表明动作的重复率会随着环境中令人满意的结果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他认为决定未来行为方面主要是个体当前行为的结果起着重要作用。
3. 斯金纳
与桑代克相同,斯金纳的研究也关注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比如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使其行为频繁地发生。相反,呈现一个不愉快的刺激,就会使其行为减少。这种就称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后来,斯金纳研究黑箱里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实验确立了一系列的行为学习原理。即行为会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也就是后来的强化理论,这种理论在现实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二、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 强化的定义
斯金纳于巴甫洛夫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认为在条件作用下,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就叫强化。那能起强化作用的所有刺激物就称作强化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证实某结果增强了个体的行为,那么就不能将这一结果称为强化物。例如,在教学中,如果奖励一颗糖果给需要糖果的小孩,那么就会增加该小孩的行为,但是奖励一颗糖果给不喜欢吃糖的小孩,起不到作用,就不能称之为强化物。
2. 强化的类型
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 连续强化与断续强化。比如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那教师不管学生是否答对,首先就给学生举手这一行为大力表扬,这样不仅能增强被表扬同学的信心,增强举手的频率,而且能带动其他小学生也积极举手。其次,可以适当运用负强化来纠正小学生的坏习惯。比如上课时学生开小差,那老师可以用眼神暗示来给学生不愉快的刺激,等到学生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了,老师又可以给与他一个微笑,让学生明白只要纠正自己的不好行为,还是可以得到表扬。
三、小学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1. 合理挖掘小学生潜力
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关键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强化。小学生在学习方面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通常要靠外部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比如小学英语课堂利用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单词和句子,小学生兴趣普遍较高,但是课后留作业给他们记单词,小学生都会认为枯燥而选择不记单词。低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思维具体形象占优势,概括能力处于直观、具体形象的水平。在低年级课堂中教师一般采用图片等直观手段教学,所以要挖掘小学生自我学习潜力,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
2. 恰当使用强化物
首先,教师可以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具体做法可以在新学期开学时,教师利用问卷调查了解班级每位学生喜欢什么东西。其次,老师需要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灵活运用各种强化手段,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强化物类型有消费品,比如糖果、饮料等;娱乐型的,比如看电视、玩游戏;自主型的,如给与自由支配的时间;成人的赞赏型的,如教师的表扬或书面通报表扬;同伴的赞赏型的,如为同伴提供帮助;竞争性的,如考试考高分;权力和责任型的,如担任班长等。
笔者在实际教学当中利用这些强化物,确实能看到增强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强化物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强化物一定是学生自己想要的,不能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喜欢糖果,所以之前说的开学前做个问卷调查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其次,使用强化物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使学生明白是什么行为得到了强化物。
所以,根据行为主义的动机理论观点,我认为使用强化物的策略和技巧如下:第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能高估学生的行为,也不能使奖励低于学生自身的期望;第二,依据事实区别对待,奖励具体到每个同学每件事情;第三,教师奖励学生要出于真诚,另外可以通过调查班上其他同学的意见,有时学生获得班上其他同学的肯定要比只获得教师的肯定信心会增很多;第四,每一次的奖励都要及时兑现,哪怕只有小小的奖励也要及时兑现。笔者发现目前小学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代币奖励法,比如:四五个同学为一组,一组内学生只要有上课认真,表现优秀等行为的就可以获得一颗星星,集齐10颗星星就可以免去做作业或者发喜报等奖励。小学生对这个兴趣十分浓厚,但是这种代币奖励法一定要长期坚持。
3. 适当借助负强化和惩罚
老师在进行月总结时,统计发现学生表现最优异的前几名可以减免月假作业。这种撤销消极刺激的行为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在下个月来时都能积极地表现优秀。此外,适度运用惩罚来规避不良行为。但是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教师们都不敢用惩罚,他们往往将体罚与惩罚联系起来,觉得稍微惩罚严重就将触犯法规,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威严也就相应的降低了。如果仅仅运用之前提到的正强化手段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可以适度的运用惩罚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上课开小差很正常,那么发生这种情况我当时在课堂上不会立即惩罚他,只给他眼神暗示,等到下课后便叫他去办公室让他将上课走神的内容记录下来,这样一方面锻炼了他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撤销了他的娱乐时间,以后他将注意上课要认真。
斯金纳认为,惩罚不是一种理想的控制行为发生的方法,他只能抑制暂时的行为,但不能彻底消除行为。而且运用不当还会引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不过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惩罚策略还是可以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效果。总之,不管是在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要把强化和惩罚艺术性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目的进行教学。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对学生动机的理解要从分析诱因和教室里的奖励开始。但表扬和奖励是一种外在动机的形式,所以它有不足之处表现在忽视了自我强化,因为过多的外部强化会削弱内部动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行为主义的动机策略,但当我们在运用时,也应该认识到过分使用和误用这种策略的危害。 动机分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没有哪个理论能单独解释学生有兴趣和没有兴趣的全部原因。不同的理论可以解释清楚一定的原因,但不能说明所有情境下学生的行为表现。
参考文献:
1.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Anita Woolfolk.教育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乔辉.利用动机理论指导教学【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2013
5.徐土根,何桦.学习动机理论与课堂教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潘向阳(1992.10---),女 ,土家族, 籍贯:湖南长沙人, 学历:硕士 ,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文稿来源: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网址:www.jyjxl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