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

 

  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

何良军* 格明古丽•木哈台 周小玲姚亚玲许贵善

                   (塔里木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  ]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南部,学校秉承红色传统,不忘初心,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为历史责任。马属动物生产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超过30%,班级生源组成均具有多民族特点。本文基于生源现状,归纳了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思政资源,通过整合教学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课程“双向”评价体系、以及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到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马属动物生产学;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

[基金项目]:2021年塔里木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马属动物生产学】(TDZKCSZ22104);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教育局,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动物科学】(YLZSJ202006)。

[作者简介]:何良军,(1974-),男,湖北省丹江口市人,博士,塔里木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主要讲授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A.   

 

 

塔里木大学地处新疆南部,学校秉承红色传统,不忘初心,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为历史责任。建校以来,培养输送了近7万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排在自治区高校前列,毕业生中85%扎根新疆,68.5%植根南疆,52%内地生源留疆工作。他们为新疆特别是南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维稳戍边等作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在籍学生703人,汉族学生474人,其他民族学生229人,占比32.57%。其中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占总人数的22.90%,少数民族大学生几乎都是回到家乡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目前,动物科学专业班级均是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组合而成。

新疆是我国马和驴的主产区,马主要分布在北疆,驴主要分布在南疆。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开设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授课对象为动物科学专业三年级学生,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同学自小就接触过马或驴,有的养过马、骑过马、养过驴、坐过毛驴车,生活背景使这部分同学容易对本课程产生认同感。2021年该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课程承担着培养和提升学生马属动物生产专业知识的同时,德育内容的融合也伴随着具体的理论知识内化于不同的知识点的讲解中,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提升,培育学生振兴我国马(驴)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多民族组合班级背景下建设好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思政资源既有优势也有挑战。

一、 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根据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教师对课程思政目标的进行分级制定,既要服务于大思政目标的实现,又要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小思政目标的设计。本课程总体思政目标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激发爱国热情,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求真务实,积极开拓进取,以下选取部分代表性思政内容加以说明。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特邀塔里木大学教师格明古丽· 木哈台教授(博士)做《专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专题讲座。格明古丽· 木哈台是新疆马产业专家,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自治区优秀党员、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兵团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集体奖和个人奖;兵团三八红旗手、兵团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兵团巾帼建功标兵、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校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师德标兵、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荣誉。通过身边这位出身在新疆塔城、本科就读于塔里木大学的哈萨克教师的事迹感染各族大学生,特别是激励少数民族学生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扎根实践,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     

讲到我国马(驴)的繁殖研究历史,需要介绍我国养马学和家畜繁殖学奠基人和开拓者谢成侠。在抗战时期,他潜心钻研马的繁殖技术,为保护种马群,他亲自赶马,一路翻山越岭到云南,几至病死,为抗战繁育马匹;解放后他留在大陆培养人才,为我国畜牧教育和科研事业做了大量工作,成绩卓著。通过人物实例告诉学生: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出有意义的事业,也是实现报效国家的有效途径。

2.弘扬传统文化,加深民族情感

我国养马历史悠久,马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教师引导式介绍我国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骑射,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骑马游春等内容。积极鼓励民族的同学在课堂分享少数民族马术运动项目,如:哈萨克族“姑娘追”,“叼羊”,藏族马上拾哈达,射箭、射击等传统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效增进各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成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感受文化自信,活跃课堂气氛,实现了文化育人的功效[1]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这个有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遭受巨大灾难。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军民的无私援助下,唐山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灾区生产生活。远在祖国边陲的新疆昭苏军马场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连夜送出2000匹军马赶往地震灾区参与救灾,这些来自历史的、民族情感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3.坚持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马业对国计民生的起到重要作用。起源于汉代的“古丝绸之路”、始于唐代的“茶马古道”,这些道路是连接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体现中国人民积极探索生活的态度,展现出不畏艰难、不怕吃苦、敢于挑战、诚实守信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体现出中华民族为实现共同繁荣,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博大胸怀和中华民族善于取长补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协作精神。

沈荣显院士大学毕业后潜心研制“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他用驴强毒在驴白细胞培养物上继代驯化,直至传到第125代,最终成功地研制出驴白细胞弱毒株,这项发明为我国减少经济损失65亿元以上。教师通过这些事例启发大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和改变时,自己能否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间接培养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淡然面对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挫折的心理素养。

4.激发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养意识

马(驴)的体尺测量与体况评估标准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古代春秋时期 “伯乐”,其卓著成绩得到秦穆公信赖,被封为"伯乐将军"。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还为秦国举荐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伯乐经过多年的实践、长期的潜心研究,写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引导大学生学习他为提升个人职业素养所做的努力与成就。对比封建社会“推荐”的用人制度和新时代“伟大出自平凡”的用人现状,例举从学徒到大国工匠的邓建军,从快递小哥到劳动模范陈俊安,激励大学生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项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依据马(驴)行为特点能够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高它们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要求大学生树立专业责任意识,恪守职业道德,强化动物福利意识。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号召学生从自己做起,关爱每一个动物,培育学生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二、 课程思政的实施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方式,也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场地,如何将课程思政内容通过教学方法实施是授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1.整合课程内容,梳理课程教学体系

马属动物生产学主要介绍马和驴生产相关内容,涉及解剖学、生理学、兽医学、动物营养、动物繁育、环境卫生、畜产品开发、动物福利、经营管理等多个学科。主要章节包括马的历史与文化,马(驴)体型外貌鉴定,马(驴)品种资源马(驴)解剖生理与行为,马(驴)饲养管理马(驴)繁殖技术,马(驴)遗传育种马的调教与训练,马术运动,马(驴产品养,马(驴)常见病防治。作为一门知识面宽广、对原理理解和应用要求较高的课程,完全通过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学生较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提高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2]。教师应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整合、梳理课程内容,以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程度为重点,实现课程知识服务实际应用,挖掘这些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涵,利用本校超星教学平台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的广度、深度,从课程所涉专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时代性和开放性。

2.探索多元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因材施教

新疆是我国马和驴的主产区,很多学生自小养过马、骑过马、坐过毛驴车、赶过毛驴车,对马和驴有特殊的情感,对本课程容易产生认同感,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优势,采用引述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使PPT中出现图片或视听资料,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提高学习效率。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3]。通过系统知识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此外,我国有上千年的“马文化”和“驴文化”,为发挥本课程固有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使命,每节课前设置三分钟“小课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让每1位学生分享1个与马、驴有关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历史事件、医学、趣闻轶事等有关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4]。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文明理念,也为各民族相互学习搭建“小舞台”。让同学们自己当评委,对于优秀的同学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3.建立课程“内部双向”评价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如何评?评什么?在每一章内容讲授结束后,老师通过班级QQ群向学生发送调查问卷,以学生角度从教师教学质量、课程资源建设、自身学习效果三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首先是教学质量,授课教师能否激发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热情投入情况?对教学内容娴熟自如?其次是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是否满意?包括课堂授课内容、信息化平台的资料。然后是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比如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觉得自己学习到了很多知识[5]?还有哪些内容没有理解或存在疑问?。

教师则通过智慧树平台设置的小测验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课程内部的双向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双方对课程的了解与认知,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则根据评价和测试结果,改进教学方法,督促教师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精力,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以学生中心的,有利于以学生感受为中心的育人方式的实现,有利于教师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在此课程“内部双向”评价过程中,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三个维度对课程进行评价,其中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对师生关系具有决定作用,教师必须要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本课程课堂教学面临一些困难,课程学时减少,无课内实验教学。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后,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讲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从马(驴)养殖生产实际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任课教师结合科技服务与科研项目,近三年,增设3个校外实习基地(阿勒泰富蕴赛马场 ,阿勒泰青河县梦圆驴养殖基地,阿克苏库车市裕万家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习期间均有老师带队指导,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任务。企业可以为高学校培养学生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实践场所,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高校也为企业供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帮助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6]

教师应加强在实践环节的示范与指导,注重学思结合,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对马(驴)感兴趣的同学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实践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2021年,先后有12名本科生完成毕业生产实习任务,5名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3个团队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其中阿克苏库车市裕万家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了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技小院项目。

三、结束语

马、驴虽然是大家畜,确属于小产业,在养殖技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其他畜种,当今我国马驴产业正全面复苏,传统马业、驴业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已经摆在我们面前。为赶上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满足马(驴)在旅游、竞技、观赏、产品等多方需求,地方高校有义务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增加人才储备,在注重应用符合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有注重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兼顾课程思政。

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多民族生源背景和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将理论教育、国情教育、专业素养和实践教育融为一体,坚持塔里木学“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做到课程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把握好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点和融入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军华,马丽霞.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育人与实现路径[J],科教文汇,2015,12-14.

[2]王永磊,栗静静,张克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1,27:121-123.

[3]卢亚玲,曾红,刘文杰,.多民族背景的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4,42(20):230-232.

[4]黄淑洁.马文化[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

[5]齐丹.打造三维课程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2020,12:51-53.

[6]王建文,孟军,姚新奎.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教学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20, 41 (3):125-128.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orse animal production course

He Lliangjun*, Gemingguli•Muhatai , Zhou Xiaoling ,Yao Yaling , Xv Guisha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rim UniversityAlar Xinjiang 843300China

AbstractTarim University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Xinjiang. the university adheres to the red traditions, and remains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s. It has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to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who can go down to rural areas, stay there, use their talents and work well. Equine Produc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animal science majors, with more than 30% of minority students majoring in Animal Science in the University. The class stud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ethnic.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of equine production were summarized,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system, adopt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establishing a "two-way"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ff-campus practice base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to curriculum, and to play the role to educate students.

Key wordsEquine Produ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上一篇: 基于学业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力培养探索研究 ——以《单片机与接口技术》为例
TOP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