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史为主线的课程思政融入中医药院校 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

以科学史为主线的课程思政融入中医药院校

生物化学教学的探索

杨艳1;姚政2;王维1*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650050)

 

[  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备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中医药人才是时代所需。生物化学作为中医药院校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引入以科学史为主线的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本文梳理了生物化学科学史中体现课程思政的故事,并以DNA双螺旋结构的教学为例,展示了以知识、能力、思政三维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期为生物化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考与新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科学史;生物化学

[作者简介杨艳(1988-),女,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姚政(1977-),女,云南文山人,硕士研究生,云南中医药大学,硕导,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王维(1987-),男,河南安阳人,博士研究生,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委员、医化与生化实验室主任,硕导,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肝胆疾病证候物质基础,从事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课程思政融合CBL的教学方法在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ZD200103)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学分制改革下中医学综合系统开放性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YB200217)

云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基于成人特点的中医药《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J13204)

 

 

The exploration of biochemistry teaching method integrat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with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s the main line

in TCM universities

Yang Yan1, Yao Zheng2, Wang Wei1*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 Yunnan Kunming, 650050,China)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times to cultivate TCM talents with excellent political quality,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occupational ethics. Biochemistry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The introd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s the main line in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This research combs the st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of biochemistry science, and uses the DNA double helix structure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three-dimensional goal oriented teaching design scheme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thinking and new metho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io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History of Science; Biochemistry

引言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之下,中医药发展迎来了重要契机。自2016年以来,习总书记就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1]。国务院《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也指出“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在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下,传统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显然无法同时达到传授专业知识与思政德育培养双重目标。为了适应“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的新要求,笔者尝试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以科学史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内容,以期将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教育与思政育人体系对接,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1.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现状与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生物化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是,对于中医药院校中文科背景的同学而言,学习生物化学这类专业基础课难度较大。在针对如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学习方面的调查中发现,有近60%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记忆难、理解难的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此类课程研究模式难以把握、知识在实践中难以运用,课堂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缺乏精神层面的引导[3]。这说明,对于当代大学生,简单的知识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更要改变教学方式,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培养。

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医德方面,讲究“仁爱”,强调“人命至重”、“大医精诚”,德术并重”,“仁心仁术”[4,5]。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医德精神,并与新时代职业道德相结合。在对某中医药大学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0.12%的学生更倾向于按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行事[6],这与中医院校课程设置、中医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这说明中医类课程已经在强化思想育人的内容,在西医类基础课中加强思政教育迫在眉睫。

生物化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科,该学科的发展史无处不包含着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艰辛,也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更体现出科学的时代性与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在中医药院校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以科学史为主线的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有助于与中医学专业背景及要求的契合,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中医药学人才

 

2.以科学史为主线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体系初探与实践

2.1提升教师政治素养与科学史知识储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的落实,关键在教师[7]。作为教授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以科学史为引导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世界观。

2.2 以科学史为主线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初探

2.2.1 精选具有思政教育性质的学习资料

2.2.1.1 生物化学科学史内容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夏禹时代以“曲”酿酒、《周礼》所载公元前12世纪已能制饴,东晋葛洪著《肘后方》中记载以昆布、海藻治疗瘿病,这些都是古代先民对生物化学知识的运用。到了现代,1965年,我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20世纪80年代,内科血液学专家王振义研究的全反式维甲酸,至今任是临床治疗白血病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1999年,中国更是以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身份,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使学生发自内心拥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2.2.1.2 案例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及职业道德的塑造

在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融入人文关于与职业道德教育,能够更早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精神的培养。在基因工程技术一章教学中,笔者选择以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案例导入,让学生带着这个故事进入到基因操作技术发展史的学习中,通过对1999年腺病毒介导基因治疗致死事件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医学伦理与职业道德问题。能强调医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

2.2.1.3 青蒿素发现史凸显“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匠心精神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是,在最初筛选出的备选分子中,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分子。但是,屠呦呦没有放弃,在关于使用青蒿的唯一参考文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深入挖掘后,她发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青蒿素的发现的曲折过程,世人难以想象。屠呦呦专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与枯燥,勇敢面对质疑,不图“短平快”,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这样一个带有鲜明时代性和中医药特色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告诉学生在科研工作要具有“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匠心精神。

2.2.2 以科学史为主线的课程思政方案设计

以科学史为引导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建立应当始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故事的选择要在围绕知识、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其思政价值。教学中要将思想政治元素渗透到知识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本文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例,给出一份以科学史为引导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图(见图1)。从整体思路看,科学史故事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辅助完成知识、能力、思政三维目标的达成。

 

1 DNA双螺旋结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简图

 

3.思考与总结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专业课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以“课程思政”作为导向,在生物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史故事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唯物辩证理论、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感,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有利于培养更加贴合时代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的中医药人才。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与传统教学班级相比,学生满意度提升了15.36%。期末成绩分析显示,较传统教学班级,总成绩平均分提升2.41分。问卷反映,学生期望通过自身专业知识服务人民与社会的意愿明显提高。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情况,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辅助专业思想的建立与稳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中医[N]. 中国日报网,2016-12-0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3]荣文丽,刘旭,史航毓,薛涵月. 中医院校低年级学生对中医专业认知情况调查和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5):44-47.

[4]王曼,王芳. 论中医医德理念与中医药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J]. 中医医学伦理学,2007,20(5):104-105.

[5]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N]. 人民日报,2017-02-24.

[6]徐小凤,陈慧. 中医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17,14(7):523-526.

[7]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N]. 光明日报,2019-3-27.

 

上一篇: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乡村幼儿园教师急救水平发展对策
TOP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