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新农科背景下高校植病流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25 阅读数:

新农科背景下高校植病流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郭雅双,耿月华,徐  超,张  *  

(河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植病流行学是针对植物保护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提高课程,既包含基础知识理论,又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是一门极具价值的综合学科。近年来,本教研团队通过对植病流行学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和体会,以期能够为国内植保专业植病流行学教学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植物保护专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主要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植病流行学课程入手,针对该课程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师团队建设这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在今后的植病流行学课程教学中,还需不断探索和思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动性,为培养更多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的创新型农学人才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流行学;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1年河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普通农业高校植物病害类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21XJGLX099);2018-01至201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的土壤丝孢真菌物种多样性”(31770029)。

[作者简介]郭雅双(1992-),河南新乡人,女,博士,河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讲师,从事植物病害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张猛(1971-),内蒙古包头人,男,博士,河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通讯作者],从事植物病害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2021年4月19日习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曾讲到,当前高校要应国家之所需,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植病流行学是植物病理学中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分支学科,既包含较为完整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又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1],因此在新农科的大背景下,推动植病流行学课程覆盖更多地方农林院校并积极探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植病流行学是研究植物群体发病的科学,通过结合植物病理学、系统科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植物病害系统的结构、要素和相互关系,以病害群体动态的定量分析为核心,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流行因素分析、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病害流行的监测、预测和防治策略等内容[2]。植病流行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由于其具有强大的社会需求度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目前在国际上的研究热度始终不减,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基于此,本文旨在分析以往植病流行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教研室近年来在本门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植病流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1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体系优化、与时俱进

植病流行学是关于植物群体发病的一门综合学科,涉及面广,理论性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教材进行讲解,所用教材较为统一,均为马占鸿教授主编的《植病流行学》。由于这门学科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教材中存在大量较难理解的定义、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摸不着重点、理解较为困难[3]。并且在学习和应用植病流行学理论的同时需要掌握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如遗传学基础、统计学基础、分子生物学基础及计算机技术等。统计学内容庞大,其中更涉及大量数学计算;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近年来发展迅猛,知识体系更新迅速;那么在学生们还未接触到这些专业学科前,让其运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植病流行学问题是有很大挑战的,因此教学难度很大。

针对植病流行学的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合理设计知识框架体系,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植病流行学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已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因此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基础,在植病流行学课程时长有限的条件下,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减少教学内容重复,突出教学重点,增强专业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此外,植病流行学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新方法、新技术,如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户联网技术及AI技术,构建出一套病害生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实现病原菌的智能快速识别、病原菌孢子捕捉和量化统计。流行学分析也从最初利用传统的宏观方法逐步转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融入最新发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也为他们能将这些好的技术方法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奠定基础。

2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学生为主、增强互动

植病流行学与植物病害、群体流行学密切相关,因此其中存在多学科的定义、概念及抽象的数学模型,对于学生来说复杂难懂。再加上教学形式单一,大多都是教师整堂漫灌,缺少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一堂课结束虽然讲授的内容很多,但真正被学生接受的却寥寥无几,使得教学质量低下。而且这种生讲硬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课堂对知识缺乏兴趣,逐渐产生抵触心理。

因此,积极有效的对植病流行学教学中的方法进行改革已刻不容缓。如何做到让学生们爱听课、有兴趣听课,并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想让学生们更高效地学好课堂知识,需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课堂氛围。比如在每堂课开始前设置上节回顾环节,将上节课的重点难点罗列出来与学生一起回顾,通常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快速凝聚其集中力,而且这样的方法还能加深所讲重点知识的印象,起到较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面对教学当中较难理解的定义、概念及抽象的数学模型,要避免生讲硬讲、堆叠文字概念。比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学生们较为熟悉的病害案例代入其中,使用清晰易懂的流程图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理解并自主思考。

此外,这门课程针对的是已有专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因此在课程后期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及农业植物病理学知识,同时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任意选择一种植物病害,对这种病害的分布危害、发生过程、流行因素等方面进行总结,同时结合该种病害的特点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并讲述针对该种病害在田间实际情况下应如何进行病害的预测预报、损失估计,从而制定出有效的防治策略。本教研室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每位学生都积极准备,有的选择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作物病害、有的选择自己身边常见的病害,融入已有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同时自主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在仅有一堂课的交流时间下,不用点名,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走上讲台分享所学所得。这堂课的氛围非常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们不仅对前面的农病和普病内容加以知识的消化和整合,还有效衔接本门课程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了植病流行学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性,大家在课堂上分享并且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3对教学实践的改革探索——走出课堂、脚踏土地

植病流行学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本科生教学过程中,以河南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开设的《有害生物预测预报》课程为例,由于本科生课程时间安排的原因,将《有害昆虫流行学》和《植病流行学》压缩为一门综合课程,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验教学课时不足,学生明显脱离生产实践,导致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然而植病流行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与田间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对植病流行学的教学实践进行改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实验教学和田间教学实习。首先,在《植病流行学》教材中已设计好的部分实验课程中,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及当地的主要病害问题,选择或重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教学。在充分发挥学校及当地优势的条件下,让学生们走出课本、走进实验室,真正动起手来。并且为了避免学生存在只上交实验报告随便应付了事的侥幸心理,实验教学的考核不能单一的根据最终上交的实验报告决定,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都应列在考核的范围之内。其次,加大田间教学实习力度,与当地农业科研院所、植保站建立良好沟通,根据作物的生长季节及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带学生进行田间实习,了解并尽可能地参与田间病害监测及损失估计的实践过程,比如协助植保站工作人员调查并统计病害发生普遍率及严重度,或者通过在田间捕获病原真菌孢子对病害进行监测等等,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际操作可以将课本上理论知识有效的转化为田间实践,也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会到身为植保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此外,本科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培养创新型人才也是当前高校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可以将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带进科研实验室,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素质及创新思维能力。

4对教师团队的培养和提高——立德树人、专业过硬

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教师是动力之源。加强和培养教师团队自身素质和修养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师者,人之模范也。”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自我修养。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其中,比如在讲到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预测预报,可以将预测预报的起源如古代的星占、命理等方法引入课堂,勾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预测预报对于植物病害的重要性,可以举一些典型的例子如我国的倪四道教授发现地震后25分钟内可以有效预测海啸,从而为海啸提供早期预警,避免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类似这样的典故、世界要闻融入在教师的讲授中不仅可以打破只有专业知识的沉闷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奇妙关系,进而领会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了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也是师德素养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教师要将坚定的政治立场、道德理念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正向引导。

除此之外,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不能松懈,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专业和已有的知识层面上,作为植病流行学课程的教师应当紧跟植病流行学发展前沿,了解国内外植物病害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新技术新方法[4]。同时结合多元化的信息媒体,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其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5总结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产业,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地调动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地方高校的专业长远发展。植病流行学是植物保护专业难度较高的一门必修课,提高植病流行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都会有很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占鸿.植病流行学[M](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9.

[2] 耿月华,高巍. 植物病害流行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44-245.

[3] 汪章勋,李淼,檀根甲.对植物保护专业植物病害流行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8:312-313.

[4] 刘慧芹,李宁,陈招荣,等. 新农科背景下高校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11:48-49.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Guo Yashuang, Geng Yuehua, Xu Chao, Zhang Me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 is a professional improvement course for seni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plant protection. It not only contains basic knowledge theory, but also closely relates to the re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is a valuable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In recent years,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has made some progress and experience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through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lant epidemiology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reference for plant epidemiology teaching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China,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ore innovative talents in plant protection.This paper mainly starts with the plant epidemiology course of plant protection in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xplore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and explores the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practice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In the future course teaching of transplant epidemi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think, be student-centered, stimulate learning enthusiasm, improve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to cultivate more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talents needed by the coun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Key words: epidemiology; phytopathology;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