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思索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2/07/04 阅读数: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思索与探索 

 

金凌虹  

           (台州学院 教务处, 浙江 台州  318000)

 

[  ]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高校需持之以恒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实际,顶层设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1+N”改革,以提升亲和力为目标,在教师、学生、内容与评价多层面加以推进,同时以“1+N”的拼盘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改革,以信息化、系统化的课程实施管理环节来落实改革。

[关键词]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1+N”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Enhanc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Jin Hong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of Taizhou College, Taizhou, Zhejiang, 3180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cultivating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which is the subject that universities need to persistently research and explore.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op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1 + N" reform, to enhance affinity as the goal, in teachers, students, content and evaluation to advanc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orm of the 1 + N", to information, systematic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 link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1 + N" Reform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马克思主义学习者、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的主课程,是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不仅是思政课教师思考与实践的课题,也是高校管理需要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不言而喻

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要求本科高校设置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并自2006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各高校贯彻落实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这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更是实现我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2017年5月,围绕打造“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集聚广州大学经过充分的研讨,发布了题为“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时不我待  责无旁贷”的《广州宣言》[1]。与会专家学者倡议,全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特点,更加主动地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问题新挑战,自觉攻坚克难,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思政课教师要立足实际,打造特色,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2]

(二)亲和力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点

教育部在2017年12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3]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关注并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有的探索从教学内容层面开展专题式教学,盛新娣和艾光辉的《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内容设计的几个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4];有的思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有的探讨思政课与其它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探讨高校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如何衔接;有的研究地方的红色文化或生态文化教育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中,如张智和王芝华的《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湘南学院思政课程改革为例》[5];有学者研究高校思政课网络课程的运行机制,如李春娟的《高校思政课网络课程运行机制研究》[6],上海市则从从战略高度来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如高德毅和宗爱东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7]等等。这些研究与探索对我们的教学改革与探索都很有启发。

 二、1+N”教学改革:提升亲和力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过时等问题[8],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都不够强,学生在课程和课堂教学中的获得感也不强,亟需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案例高校—台州学院台州学院在分析研讨的基础上,立足实际,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活动,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一场课堂革命,提出高校思想政治课开展专题式教学,实施“1+N”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多层面设计与推进1+N”改革

 1.教师层面的1+N  教师层面的1+N”,指每门思政课均有1位课程负责教师,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N”位来自校领导、其它学院、其它高校、政府相关部门或相关行业产业等领导一起参与教学。在这样的思政课堂中,同时有两位及以上的教师在授课或讲解,“1”的教师在课堂中既是授课教师但更像是主持人、引导者,“N”教师也是授课教师,但更是课程主讲人、是嘉宾。这就需要聘请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懂教学会育人、校内与校外结合的兼职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2.教学内容层面的的1+N  教学内容层面的1+N”,指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订阅了1本马工程系列经典教材,同时,每门课程都会在教师的推荐下,有N”本教学参考书或阅读书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依托“1”即1门教材,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会更多地拓展到N”即教学参考书或阅读书目的内容。课程教学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紧密结合时事政治,紧密对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3.课程考核层面的1+N  课程考核层面的1+N“,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不仅仅是1场考试,更多的考核点是在N“上,”N”可以是时事小论文、课堂参与表现、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作业完成情况、课程小测验、团队合作情况等等,强化形成性的过程考核,将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学生课内外的表现作为课程考核评定的重要依据。

4.学生层面的1+N  学生层面的1+N”,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每位学生既是代表个人即“1”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还有“N”位同学与其一起学习、讨论、实践和成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更多地构建共同学习、伙伴学习、小组讨论的环境和教学机制,让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成为常态,让小班教学真正转化为“小班化教学”,每学期评选出至少3位学生上台作课程主讲,分享学习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习价值感和获得感。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课程教学中,在学校原有的7位主讲教师基础上,可以聘请台州市委宣传部、档案馆、老一辈的战争亲历者为课程兼职教师,与主讲教师一起联袂课堂,讲授时突破传统的“你教我学”教学模式,教师层层剥笋,不牵强不刻意,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思考问题;在教学形式上,融合网上互动、课堂主讲、现场问答、即时反馈等多种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使“课堂活起来,学生真受益”。通过引入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社会实践、网络教学4环节相配合的多课堂教育模式,用充分的史实让学生深切体会并理解为什么说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同时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结合台州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如台州抗战纪实、一江山岛战役、台州精神与台州发展、辛亥革命在台州、苏维埃革命在台州等,学生通过查资料、记述口述历史、实地调研、访谈等,知微见著,通过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加深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切实增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课程考核时,期末的考试成绩只占到40%,更多地是以时事小论文、团队合作讨论、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外实践组织等过程性考核来衡量学生的课程获得感,以课程考核来倒逼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打造思政“金课”。

(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1+N”改革

教师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落实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首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学校在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导师制等过程中,均开设了教师基本素养培训模块,要求新教师接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突出师德师风教育。每学期开展的学生评教指标中,课堂教学、课外互动两个一级指标有6条评价内容都涉及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方面的师德表现。学校面向长期承担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每年评选教学优秀奖和教学杰出奖, 评选条件中明确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通过风采展、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多种途径展示杰出教师风采和事迹,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教师崇教爱教。

要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现有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每一门思政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11位教师,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有7位教师,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有10位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有11位教师其中外聘了2位台州市委党校的教师。

要实施1+N”教学改革,聘请一批德才兼备的专家型的兼职教师是当务之急。按照《台州学院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文件精神,外聘兼职教师的课时津贴按学时计酬,正高级职称的每标准课时350元,副高级职称的每标准课时250元,中级职称的每标准课时150元;兼职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津贴发放等均及早做好预算。学校聘请了浙江省“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活动”讲师团成员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座,特别是邀请一组20位讲师团专家,一组的讲师团专家主要负责讲授如何切实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及研究阐释,讲授如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等内容。

(三)课程实施环节落实1+N”改革

1.切实推进集体备课、集体研讨制度,为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前提和保障 

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实施专题式教学,通过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形式,确定每门课的讲授专题,即明确每门课讲几个专题?专题的选取和划分逻辑性体现在哪?每个专题的名称是什么?专题吸引力在哪?切入点如何找?每个专题谁来主讲?专题教学时有无特殊的教学要求?如教学场地的要求、设施设备的要求、排课时间的要求等;一些地方性的课程资源如“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和校本资源等如何有机融合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

2.课程教学任务进系统,确保教学改革的有序有据 

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浙江省普通高校分类考核要求,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均要排进学校的教务系统,通过教务系统下达教学任务,一门课由多位教师授课的,一起输入到“任课教师”一栏中。教育部本科教学状态数据采集中有专门需填写“教授、副教授及高层次人才讲授本科课程情况”,在填写专业建设情况时,在授课教师栏中区分“本学院授课教师”、“外学院授课教师”、“高级职称授课教师”。在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考核教学为主型高校的指标中有“校企合作”二级指标占50分,校企深度合作指在师资、课程、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上的合作。这些指标或数据需要进入学校的教务系统,使得改革有迹可循有据可查。

3. 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12年以来兴起的“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文件指出“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将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识、水平和能力,把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大的网络教学名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要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走在学校的前列,积极参与在线课程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争取建设1门及以上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质量。

4.课程考核与评价上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课程考核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牛鼻子,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对教与学都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考核,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实施和推进1+N“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开发专门的移动终端APP,便于学生在每门课每一课堂上都可以实施现场评分。开展课堂教学“喜爱指数”评比活动,对全体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每月开展“我最喜爱的一堂课”评选,每学期开展“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教师”评选,在此基础上,每年评比“年度最受欢迎的思政课教师”。

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什么”、“怎么教”等育人的根本问题,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学校明确规定,哲学社会科学类必须统一使用马工程系列教材,严查教材征订数据,并在教材库设立马工程系列教材样书架,向相关学院发放相关马工程教材样书。同时对教师的自编讲义也会实施意识形态审核与把关。在课堂讲授中严明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台州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中规定:“教学过程中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民族分裂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或在课堂上组织传教等宗教活动,或煽动学生造成教学秩序混乱,影响恶劣。”属于重大教学事故。对于重大教学事故责任人全校通报批评,取消一年内申报高一级职称、两年内申报各类荣誉称号的资格。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事故责任人,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直至解聘。

三、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续思

在推进思政课教学中过程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不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思政课不是成功的思政课,不能解答学生困惑的教师不是好的思政课教师,深化思政课改革,要以1+N”为顶层设计,统筹从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团队组建以及现代互联网手段载体运用上多途径推进改革,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与有效性考虑,可能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去探索进一步去推进改革。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对标省级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一流课程的“双万计划”是新时代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后续改革应以一流课程建设为指向,以增强“两性一度”即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为目标,根植于地方、着眼于增强实效性和吸引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有效结合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活动创新社会实践内容与形式,如何多部门协助,加强课外思政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等。

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促进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比如,如何有效促进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与工程教育的有机融合,做到科学观、社会观与工程观并重,着力培养具有学生的全球意识、创新能力和社会担当。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上,如何有效地将根植理想信念、强调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相对应。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充分挖掘每一门科目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出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体、最生动的有效载体?如何在根植理想信念和价值引领中,强调品德和品质的教育,尊重学生发展,不讲大道理,不说教?

三是创新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评价举措  评价是指挥棒。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评价的载体设计与创新思路还不够广,即如何将课程考核、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职业胜任力等多个维度延伸,细化并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细化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学习获得感的测量,使课程评价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这是个艰巨的任务。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方向,高校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当奋力践行。

 

[参考文献]

[1][2][8]全面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时不我待  责无旁贷[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64.

[3]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R].2017.12.

[4]盛新娣 艾光辉.高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内容设计的几个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2(4):60-65.

[5]张智 王芝华.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湘南学院思政课程改革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09-312.

[6]李春娟.高校思政课网络课程运行机制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院(社会科学版),2013(3):117-119.

[7]高德毅 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