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的物流信息专业硕士培养探索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2/06/27 阅读数:
项目驱动的物流信息专业硕士培养探索和实践
白永强,朱仲杰,李 君,谢智波
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315100
[摘 要]针对目前物流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遵循物流信息专业人才的学科融合性强、实践目标性强的特点,紧紧围绕“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这一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项目为驱动、以实际成效为目标,将项目的需求和成效动态融入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团队建设和创新评价机制等改革模式,完善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养成等多项机制,全方位改革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而培养出能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信息专业人才。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产科教融合;项目驱动;物流信息方向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产科教融合项目驱动的物流信息方向高素质专业硕士培养探索与改革”(项目编号:JG20190365)。
[作者简介]白永强(1983-),男,河南武陟人,博士,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视频信息处理方面研究;朱仲杰(1976-),男,安徽安庆人,博士,浙江万里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主要从事视频信息处理方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物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服务商流、保障生产和方便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些年,天猫、京东等电商普及、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变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对物流业的信息化、高效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除了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之外,物流人才紧缺,特别是高素质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紧缺,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物流工程专业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其专业硕士培养已经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近些年已经为现代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不同时期涉及信息技术的专业种类和技术层次也迥然不同,导致现有的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培养无法完全满足地区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制约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
由于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偏重技术实践,与企业行业地区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如何针对地区经济发展并结合物流技术需求,优化产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改革,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有机衔接,对提升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加快物流业转型升级进程、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共有100多家物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促进了我国现代物流学科的建立以及物流产业的完善发展。但是,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以及技术变革来看,各人才培养单位在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方面略显缓慢和滞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计滞后
自1991年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专业硕士的学科体系搭建基本成熟,基本形成了“产科教”联合为主的培养模式[4]。但是由于新经济、新模式、新技术的大量涌现,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潮流不断加速,物流信息方向现有的目标定位无法准确匹配地区经济和行业需求,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设计尚停留在物流体系研究方面,重系统工程而轻技术支持,呈现出课程设计和工程项目两者“离层”的现象。因此,所培养的人才滞后于现代物流业运营模式和技术需求的转变速度,严重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2、师资队伍在“产科教”三方面呈“点阵”结构
专业硕士培养的根基在于师资力量。对于物流工程这一综合性边缘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管理或技术方面的专业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企业、行业的实践和项目经验,并注重两者的融合。目前,培养单位多为单一型教师,双能型教师相对较少,多能型教师稀缺,基本在产业、教学、科研三方面呈“点阵”结构,尚未形成一专多能通用型的“网络”结构,导致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融合程度相对较浅。
3、就业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尚不成熟
由于课程设计和工程项目“离层”现象,以及师资队伍的“点阵”结构,现有的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主要停留在就业能力的培养阶段。据统计,该专业方向的就业率相对较高,但是该专业方向的创新(博士升学率)和创业(技术转化率)仍呈低迷状态。可见,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模式仍有待探索和改革。
4、“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综合质量保障能力失衡
专业硕士注重技术实践,但目前物流信息方向的重心相对偏颇,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而言,注重课程考核和毕业设计的审核,校外实践、项目参与和创新创业并没有完全纳入其中;对导师而言,校内、校外导师相对独立,两者在指导过程中投入的精力、积极性、协同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对高校而言,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合作企业的产科教融合,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能力培养-项目驱动的专业硕士培养理念与思路
由于专业硕士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物流现代化,因此本文紧密围绕“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这一主线,构建“能力培养-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综合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将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模式优化和技术需求以校企合作项目的形式,通过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有机融合到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最终形成“三位一体”(研究、应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项目实践为驱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努力为新时期物流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1、项目设计要立足技术需求,服务于培养目标
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全面性, 即思想政治正确、 理论基础扎实、 技术应用过硬、社会责任合格,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5]。因此,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的真实项目可以最直观的体现当前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也是培养研究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考虑到现代物流的时代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周期性等特点,项目设计很明显在该方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需要既立足行业企业目前的技术需求,又要充分服务于专业硕士的长期培养目标,确保真正实现校企两者需求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围绕国家战略、行业趋势、技术革新等多方面的项目需求,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专家咨询论证和校企联合研讨等方式,掌握短期经济形势和技术需求,并预测长期经济趋势和技术变革,细化和重构该方向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强化学院和企业项目合作的针对性。同时,立足区域人才需求和校企合作项目,与时俱进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等要素,强化培养方向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过程与职业能力对接、培养标准与资质认证对接。特别是课程结构上,理论课要根据国家战略进行优化选择,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前瞻性;专业课要依据行业发展进行实时调整,紧跟科技前沿和技术需求,满足校企合作项目需求;实践课要在形式、内容上与项目运行相一致,实现课堂实践练习和一线实践应用相结合,做到亲力亲为、行之有效,避免蜻蜓点水、敷衍了事。
2、项目实施要依托工程实践,贯穿于理论学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校企合作项目作为上述“四链”最直观的连接纽带,其高效实施需要从导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培养两方面进行促进和完善。
首先,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物流工程专业是技术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这就迫切要求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围绕人才培养的生命周期,优化现有的教师发展学分机制,结合团队的实际项目探索其一专多能的定期/不定期的培训体系,强化师资个体的生命力;其次,围绕现有的单院系、强专业的科教团队,进一步构建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双能型导师团队,强化产业-教学-科研的团队力量;同时,以合作项目为纽带,强化校外导师的产科教融合程度,完善“学习-实践-科研”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发挥校内外导师优势联动,分工协作,对本专业硕士进行综合化、系统化、工程化协同指导;最后,关注项目研究和立体式能力培养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改善“校内校外双导师”的融合和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与校企产科教融合的机制优势和潜力。总之,围绕项目需求,丰富培训机制,强化产科教融合,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导师团队。
其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6]。现有的物流系统性课程设计的精髓犹在,但受历史局限性影响,其无法追随时代变迁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这就需要打破学科限制、专业藩篱和课程系别,以具体的项目需求为目标进行针对性、实时性和动态性的课程体系设计。首先,保留传统物流系统课程的精髓,以之为物流工程专业的根基,避免该专业硕士的人才目标定位发生偏离。其次,借鉴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主干,打造坚实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知识平台。最后,围绕产科教项目的需求,从工程角度找寻解决问题所需的前沿知识体系和关键技术,并以之为辅修课程,以需定学、以用促学,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总之,前两者是根基和主干,确保了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后者据此开花结果,围绕实际项目需求真正实现物流信息方向课程设计的动态化和目标化,也体现出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创新性,达到匹配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和高新科技实际需求的目的。
3、项目评价要引入产出效益,注重培养成效
专业硕士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物流工程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侧重知识应用和技术实践,以多种学科交叉融合、新旧技术继承创新、工程项目产出效益为主要途径。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项目产出效益的并行协调发展,需要在教学过程和项目实施中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评价和保障体系[7]。对此,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课程考试模式,在考查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增强个人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等“三位一体”综合能力的考量。同时,在教育评价要素的设计上,应引入项目的产出效益,突出学生在项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贡献度,真正凸显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效。
首先,培育和管理好文化和学术生态,建好校园思政平台、学术平台、服务平台、情感平台,为学生营造优异的学习氛围和交流平台;其次,通过学生参与项目,明确团队和个人的课程设计体系,之后围绕“学习-实践-科研”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学生、导师和企业的互选、竞争和淘汰氛围,修订和完善不同阶段学生管理的奖惩和淘汰机制,培养学生的自律和危机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需要什么-学习什么-应用什么”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最后,以工程项目产出效益为依据,落实“学习-实践-科研”并重的考核机制,按照依次递进、互为补充的原则,不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打造“知识讲授-专业训练-创新实验-企业实战” 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最终培养出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当前,高新技术和经济模式的高速发展在推进物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对物流信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遵循其专业融合性强、实践目标性强的特点,紧紧围绕“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这一主线,将项目的需求和成效动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而构建项目驱动型物流信息方向高素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首先,面向物流业发展主战场,以产科教项目需求为驱动,将产业需求、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然后,将项目需求和成效动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明确目标定位、注重团队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质量保障,不断增强学生把握市场需求的敏锐性,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提高物流信息方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物流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郗厚梅. 后交通时代的物流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0(12):193-194.
[2] 孙慧,曹冲振,宋作玲. 新工科背景下物流工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41(4):172-174.
[3] 谢文君,倪敬.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实践基地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3):22-24.
[4] 张建斌,屠远,臧爱琴. 产教融合促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 26(02):112-119.
[5]易然,沈岩,杨斌等. 深化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初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1):5-7.
[6] 林健. 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1):1-13+24.
[7] 范春萍,夏涤. 高校“新兴工科”设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5):18-24.
Exploration and Reform of Project-driven Industry-Researching Institute-University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in Logistic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 Training
Yongqiang Bai, Zhongjie Zhu, Jun Li, Zhibo Xi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31510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and talent demand of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paper foll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with strong discipline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 objectives, closely around the main line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akes market demand as the guide, school enterprise project as the drive, and actual results as the goal, integrates the demand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ject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ining. By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rogram, strengthening the team building and innov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improving the students' knowledge, ability train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other mechanisms, we can comprehensively reform the master training mode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and then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ound logistic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who can activel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new industry and new economy.
Keywords: Professional Master Training, Industry-Researching Institute-University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driven, Logistics Information
下一篇: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