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校企产教研融合视角下的材料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2/25 阅读数:

校企产教研融合视角下的材料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石艳军1,杜娴2,杜慧玲2,安群力2,师玉璞

1. 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宜昌 443002

2.西安科技大学 材料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  要]为了满足现代基建行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提升学院办学质量,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与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就人才培养开展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制订培养目标,共建实践平台,由原来的通识培养转化为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专业化课程体系和技术为手段,开展源于企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型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综合实验课程及大学生创新型项目。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又可以为企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和科研成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产教研;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石艳军(1982-),男,河南南阳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新型建筑材料;

杜娴(1988-),女,新疆喀什人,硕士,工程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材料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2018年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材料类创业人才高效培养模式,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2019年陕西省教改项目“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创建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0年省新工科项目“基于校企协同创客联盟的新能源材料“四创型”人才培养探索”

 

当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科研、轻教学; 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 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实践能力训练,难以胜任岗位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本校师资,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差,其毕业生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和企业用人的需求。偏重理论学习,中低端人才培养量充裕,但科技研发、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高端复合型创新人才匮乏。高等院校庞大的科研队伍和丰富的科研资源与企业资源长期以来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导致资源大量浪费。如何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1-2]

校企合作包括课程设置与专业配置、岗前训练与实验实习、师资交流与科学研究、文化育人与就业等; 合作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与效益统一的基础上,双向互利或多方受益。合作的本质在于育人,不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 合作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培养的学生能否在就业时与企业实现“零转接”,从而使学生实现成功就业。

1、 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匹配

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更多的是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去进行专业定位,设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而很少去研究当前材料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缺少对材料行业内的预见性,由此造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材料专业发展变化快新材料层出不穷,而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学校教师只依赖课本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学生面临学完的知识毕业出来可能就用不上的尴尬[3]

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追求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校企合作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同时, 高校在校企合作效果的评价、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学分的认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这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专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材料专业青年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和学术成就较高,专业基础扎实,普遍存在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等问题。教学模式依旧以讲授式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目前课题虽然有案例教学和讨论互动,但是案例以课本为模板,未能真正结合实际,缺乏真正模拟工作场景,学生受益较少。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将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难以引导学生深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1.3 学生实践路径和机会较少

实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学用结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经由实践反思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以及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及早体验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学生暑假实习机会大都由朋友家人或者网上招聘,学校系统提供的机会不是很多,特别是科研项目合作实习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更加少见。目前系统化的联动校企研究平台尚未建立,学生在科研合作和理论结合实际的机会不多,科研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高校只有积极与企业发展合作,才能向企业推荐自己的毕业生,才能使企业在接待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认可学生的能力,更多地接收毕业生,同时只有优秀的毕业生不断地充实企业员工队伍,企业才能兴旺发达。这样高校在校企合作中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而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能够做到更加科学合理,严谨务实。而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从技术进步和社会长远发展利益着眼,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培养高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

2、校企产教研融合模式构建

2.1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面对材料专业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要求,为解决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缺乏契合度问题,学校从设置专业前产业需求调研到专业申报(调整)、建设,全程由行业企业与学院共同完成[4]。西安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邀请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参与创建“校企合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注重人才考核模式设置的合理性。培养体系定位于主要考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的核心内容,在材料专业学生的培养上坚持以专业应用能力为导向,以整体性改革为理念,在高效合理的校企合作平台上,重构材料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和培养机制的改革思路,培育“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的材料专业人才。建立实践课程,形成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大一到大四,依托合作平台,先后开设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模拟实训、科研实验到专业综合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一课程实践形成模块化体系,即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5]

2.2 构建校企融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

在项目的实践中,企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可以提供学生以实训指导,教授他们如何发现市场需要,提高自己创新能力来满足市场,甚至创造市场需求。通过校企融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强化了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战能力,一方面材料学院不定期委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工作,或进行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双方合作实效,另一方面除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外,通过企业导师讲座、参与就业指导课等方式进一步合作,加大企业导师在日常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促使学生尽早了解和熟悉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劳资沟通等实践过程,把握职场态势,知晓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化素养[6]。根据科研项目攻关的需要,从专业、职称、年龄方面组建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创新团队,团队成员专业研究特长涵盖建筑材料、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由中高级职称人员组成,年龄方面遵循老中青结合原则,以“传帮带”方式培养“双师”型创新团队。

通过“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一些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加入到团队,团队内教师根据互补原则组成课程教学组,在短时期内可以较快提升教学团队的双师能力,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使二者在合作的过程中,分享知识与经验,提升团队整体与教师个体的执教能力。依托材料专业,团队注重在学生创新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实施良好的课堂管理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谐融洽、情趣盎然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成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高质量教学团队,满足专业与学科特色发展的需要。

2.3 建设面向需求的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实验室共建的选择以双方的共同需求为出发点,针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来进行投资建设,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起共享利益的关系。企业向学院提供实验设备和新产品,学院投入人才资源和原有的实验、教学条件。这种合作模式既节约了学院设备购置成本,又拉近师生与市场的距离; 对企业来说,在高校优秀人才的支撑下,企业的研发也更加得心应手,而且还能选拔优秀学生留在企业,为企业储备人才资源[7]。在与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全面合作的框架协议下,材料学院联合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胶凝材料实验室,利用胶凝实验室,目前已经为多个项目开展了水泥强度等检测工作,并出具了检测报告。胶凝材料实验室的检测工作主要依靠校内指导老师和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亦可实现理论教学、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成为校外实习的延续,共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材料学院与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3、校企产教研融合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施效果

产学研结合的目标是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环境,领略单位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走与单位深度合作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既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符合单位发展的利益需求,还为毕业生就业实践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是一个三赢的教育模式[8]

通过校企联合等形式,将本科生的课堂教学推进延展到课下,从项目式实践逐级递进到校企合作,直至产学研,不断拓展与升华课堂教学。同时,这些实践模式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哺,通过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研究热点及行业动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教学推向一个新高度,并不断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革优化,也有助于加强企业教育角色的提升,形成一个有动态反馈的闭环教学模式。

材料学院发挥自身的发展优势,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等活动,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共赢,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通过建设形成学生梯队,分批次实现全年不间断顶岗实习的目标,经过校内外岗位锻炼的学生在实习、就业中优势明显, 该实践育人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和示范性。2017、2018、2019 三届学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通过实践育人模式的延续,校企合作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在学习了《粉体工程》《胶凝材料》等理论及实验课程的基础上,由企业导师手把手带领进行校内实验操作、校外工地检测,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生产实践。学生实习实训结束返校后,继续在双方共建的校内实验室开展工作,形成学习实践无缝对接。考虑到工作的延续性,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形成梯队,以老带新,通过2-3年的建设,将中国葛洲坝集团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打造成为材料学院优质实习、就业基地。

4、结论

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保证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走校企合作共建之路,建立稳定的企业专业人士的讲师队伍,将企业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引进校园,讲授与专业相关的理论与知识;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整体性改革实践中形成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课内与课外的“四个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培养质量的提高,保证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玫.基于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 (09):251-252.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田慧生,曾天山,王小飞,赵晶晶等.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1):4-16.

[3]尹志洪,杜晖.基于“三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电子商务,2017(03):61-64.

[4]李云梅,安昕睿,丁冉.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校企协同、三级贯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21(06):21-27.

[5]王玉玫.基于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9):251-252.

[6]刘旭.异地实验室——探索校企合作共育应用型人才新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20(06):54-55.

[7]张涛,顾锋,丁鹏.面向需求的实验室校企共建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 (05):228-230.

[8]刘晓红,王艳明,黄东英.实践基地建设与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互促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6):151-15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Material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i Yanjun 1, du Xian 2, du Huiling 2, an Qunli 2, Shi Yupu 2

 China Gezhouba Group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 Ltd., Yichang, Hubei

 College of Materials ,2.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 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for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e innovative teaching staff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unning schools, the College of Materials of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hina Gezhouba Group Municipal Engineering Co., Ltd. have carried out in-depth cooperation on talent training. Enterprises participate in the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build a practical platform, from the original general training to student interest-oriente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chnology as a means, and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urses and innovative projects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appli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derived from the actual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This kind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improve teachers' produc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can also transport innovative tal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for enterprises.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novative 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