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以博物馆为载体的山区支教可行性分析 ——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20 阅读数:

以博物馆为载体的山区支教可行性分析

——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例

朱慧琳,邵泽丽,覃颖珊,胡丹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广州510006)

[  ]本文根据近年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志愿者暑期支教实践,分析了依托博物馆资源到山区支教的可行性。指出利用博物馆资源支教具有独特优势:任教人员由专业志愿讲解员担任、特色课程设计科学、支教形式丰富;借助支教对博物馆宣教功能进行补充,扩展馆藏文化影响地域、延长博物馆宣教时间、扩大宣教规模。用博物馆资源支教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支教队员水平参差、课程规划不合理、服务时间短等。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支教;可行性

本课题旨在探索借助博物馆这一载体开展支教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博物馆这一独特资源进行教育,在发达国家是通行做法,我国近年来也开始了有益尝试。但是综观国内外,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都集中在都市,没有人将博物馆资源运用到山区支教,更没有形成可以操作的方案。我们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自从2016年连续三年暑期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开展“博物馆特色”支教活动调研,试图回答以博物馆为载体的短期支教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一问题。

一、博物馆参与山区支教是一种新模式

南博志愿者所进行的暑期支教作为一种新型支教模式,与其他支教活动相比有着自身新特点。包括:

(一)主体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成为了本次支教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无论是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培训、支教物资的提供还是支教点当地相关机构的联系等,南博都对整个支教活动起到了主导作用。(二)成员新。支教队员均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志愿者团队中的志愿者,长期在馆内担任志愿服务工作,最起码已经有了一年的工作相处及合作经验,与一般支教队伍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团队基础,并且也统一经由南博进行过相关志愿工作培训。(三)资源新。依靠博物馆固定资源扶持,包括博物馆本身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物力资源等等,可以更专业更集中的推动活动的开展。(四)课程新。由传统语数英向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自身特色汉文化与南越文化、传统文化与三河镇当地红色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课堂主题转变。(五)形式新。送展与送课相结合。送展,又称“流动展”,即以图片展览形式让博物馆“行走起来”。博物馆选择部分馆藏图片附以文字说明制成海报,将其送往山区学生身边。同时支教队员也会进行专业解说,带领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馆藏文化。送课,支教课程经各位队员反复商议最终敲定,巧妙融合博物馆特色与当地红色经典,开设了一系列特色课程。

博物馆与支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物,将二者相结合,把博物馆引入支教活动当中,这必然需要对其可行性逐一分析,从而对以博物馆参为主体的山区支教这一模式进行合理评估。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支教模式可行性分析包括对博物馆参与支教可行性分析、和博物馆与支教二者互为补充的探讨。

、博物馆特质与支教活

博物馆本身就肩负教育使命。博物馆除了展览,还具有宣传教育功能。“中国的博物馆过去则主要发挥其收藏和研究功能,较多地强调文物保护的意义,近年也开始重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大多数博物馆都有“宣教部”,负责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单位,有面向重点群体即广大中小学生的教育义务与职责。总之,博物馆是有组织的文化单位,且教育是其固有职能,这也就使得博物馆参与支教活动有了内在动力。

博物馆培训的志愿者团队可以直接用来支教。博物馆工作人员具有宣教经验,能够为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知识层面、方法形式上的培训,让大学生支教更为顺畅。支教活动一般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团队参与,因为只有大学生才有寒暑假时间,所具有的知识、技能也较为适合给中小学生传授知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暑期支教活动便是以其志愿者为活动主体所开展的。

博物馆能给予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中的教具、书本等条件有限,而馆方现有的教材、资料可填补一部分教育资源,如南博“探越笔记”与带馆藏文化标志的文创产品,为课堂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保障。

博物馆可以为志愿者团队联系当地博物馆提供必要协助。大学生客观上并无能力去联系学校。博物馆在这当中扮演“搭桥者”,以官方渠道联络对应支教点,完成支教中最复杂、最困难的第一步。

三、博物馆与支教可互为补充

博物馆可以补充短期支教的种种不足。山区支教本身存在有一些不足。例如:服务时间短、支教地点缺乏持续性、支教队员水平参差、团队成员不固定导致经验难流传、支教课程规划不合理。对这些不足,如果有博物馆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充。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成员固定,长期在馆内进行志愿讲解,队员共同工作较长,协作能力强,有利于支教过程中的分工安排。志愿者接受馆方人员的专业培训,由此积累下的经验与方法对支教的课堂教学有较大帮助。如课题组所在南博支教中的队员都是有着一年以上的合作时间,有利于保证支教活动的有序进行。

博物馆与志愿者共同设计特色课程。课程设计科学,主题明确,结构合理。“博物馆作为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与阵地,具有一系列特色。”[]结合博物馆特色文化与当地历史文化。团队开设了诗词经典诵读、甲骨文、广东文化、梅州名人故事、三河坝战役等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课程;另一方面则巧妙融合了博物馆特色,开设了南越国史、南越工坊手工创意等课程。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馆藏均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加大博物馆方面的资源扶持,比如南博在结合支教地点历史文化基础上,将博物馆内的“南越工坊”融入支教课程当中,让支教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博物馆特色。

博物馆工作人员加入到支教队伍大大提高了支教专业水平。现今大部分支教活动都是由大学生组织参与,与之相比,以博物馆为主体的支教模式吸收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参与其中,这也是该模式优势所在。志愿者与博物馆工作人员比起来,无论是在专业性还是工作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参与支教活动,有利于提高支教活动的专业水平。博物馆可为支教队伍提供专业培训,保证支教队伍质量,如博物馆自身工作人员对支教队员进行与博物馆宣教相关培训。

共同研发系列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如拼图、立体折纸、拓片等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帮助学生们更好理解教学内容。正所谓“只有当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将博物馆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时,学生才能真正从中受益。”[]

 

四、支教对博物馆宣教功能的扩展

地域延展。博物馆宣教虽可借助网络媒体等形式扩大范围,但于一些偏远山区而言,接收讯息量与其他地区相比仍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交通的不便也使这些地区的人们很少有亲身去往博物馆参观及参与其他文化活动的机会。而支教队伍前往偏远山区,带去了博物馆的馆藏文化,无疑扩大了博物馆宣教受众,延展宣教地域范围。以南博为例,南越国是岭南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但长久以来哪怕是岭南本土居民对这一古国及其文化也是知之甚少,虽然博物馆长期致力于相关推广宣传,但是受限于人力物力资源的不足,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将博物馆宣教与支教结合,可以借助志愿者支教活动将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播到偏远地区,并普及到年轻学生一辈。南博作为坐落在广州,但文化涉及到全岭南的博物馆,自主承担了除广州市以外地区的文化传播工作,其中包括粤东粤西粤北。自2013年馆方开始有规划、有体系地去完成“把流动展送遍广东省每一个地级市”的目标,不断的扩大规模,像插红旗一样,从粤西开始通过地级市博物馆往下送到当地乡村、学校。

时长增加。博物馆自身虽也组织送展、送课等宣教活动,但同样受限于人力物力资源问题,送展、送课活动均为期较短,一般为期半天,很少超过一天,宣教效果大打折扣。此次南博志愿者团队的支教时间周期则达到了将近半个月的天数,可以说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宣传教育过程。充裕的时长将会更加有利于全面细致深入地进行宣教。此次支教南越国史课程从以往一课时直接变为两个星期、五个课时的授课系列,大大增加了课程内容,信息接受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南越国的文化历史。

规模扩大。博物馆宣教规模因支教队伍的人数优势得到了扩充,更多人才投入有利于宣教活动多方位开展。南博这次支教一共有17名志愿者参与,与以往宣教活动3—5人左右相比,人数上明显增加,活动规模也得到了扩大,17名志愿者共同负责了送展、上课、调研、南越工坊活动等工作,扩大了活动的影响。

五、结语

通过对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志愿者团队暑期支教活动的观察及对这种支教新型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博物馆为主体的山区支教,不仅相比对传统支教模式有很大创新,而且其还为博物馆宣教及支教活动做了新的尝试。博物馆支教能把馆方丰富的文化、物质、人才资源投入到教育资源较匮乏的山区,对解决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有一定作用。从南博支教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新模式的可行性。根据走访也从校方与家长处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如本次支教活动帮助孩子们接触到了课堂以外平时难以触及的知识,拓宽了眼界,不仅使孩子们对当地红色经典有更深的了解,还激发孩子们探索博物馆特色文化的兴趣。由此,博物馆大可根据自身特色开展支教活动,如历史文化博物馆着手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纪念博物馆可选择以爱国革命精神为主题,科技类则可侧重于科普教育等,如此便能在提高博物馆自身知名度的同时带动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山区支教,依托博物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对山村支教的宣传,吸引社会各方关注,为山村支教事业吸纳更多资源,符合当前我国对于扶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大势潮流。

 

[参考文献]

[1]姚安.博物馆十二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王莹莹.浅谈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及其在宣教工作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346(4):173-174.

[4]秦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和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3,12(6):167-168.

[5]朱峤.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能力[J].中国博物馆,2015,33(3):48-53.

[6]袁亚婕.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培训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summer teaching with museums as the main body

——Take Museum of Nanyue Wang tomb in Western Han Dynasty as an example

Zhu Huilin,Shao Zeli,Qin Yingshan,Hu Dan

(College of Humanities,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volunteer teaching in Museum of Nanyue Wang tomb in Western Han Dynasty in summer va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easibility of relying on museum resources to support education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points out that using museum resources to support education has unique advantages:professional volunteer lecturers serve as the teachers;the design of the featured curriculum is scientific;rich forms of teaching;supplementing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museum with the help of teaching;expanding the the region which museum's culture can influence;extending the time of museum publicity and education;expanding the scale of museum publicity and education.The key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using museum resources to support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is uneven;the course planning is unreasonable;and the service time is short.

 

KEYWORDS:Aid education;Museum;Fea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