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师范类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21/12/03 阅读数:
广西非师范类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对策探究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张中华,郭智丽
(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综合管理科,广西 桂林 541004)
(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对广西非师范类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失分原因展开分析研究,从加强考生心理建设、强化语音训练、克服方言干扰,避免过失性失分以及丰富培训渠道和资源方面提出了应试对策。
[关键词]广西非师范类高校;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对策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项目编号2015ZYG029)广西非师范类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张中华(1980-),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法学硕士,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郭智丽(1980-),女,汉族,广西桂林人,文学学士,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语言教研室,中教二级,研究方向:语言教学.
普通话的推广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普通话推广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做好在校大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测试。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言有十几种,且各种方言土语十分复杂。复杂的语言环境加大了普通话推广难度。广西区高校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多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14年之前,区内非师范类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还未做到全面覆盖。2014年广西区教育厅下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2一 2020 年 ) > 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18年在全区本科院校实现全体全日制大学生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到2020年, 普通话在全区范围内基本普及, 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 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普通话[1]。桂林理工大学普通话测试站2017年开展普通话测试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测试环境,学生普测参与率和普测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广西非师范类高校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现状
师范类及人文为主的院校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开展较早,这类院校普通话培训师资较充足,课程设置较为完善,培训体系成熟,且相关专业的就业岗位与普通话测试等级挂钩。比如国家规定,普通话二级是获取教师资质的必备条件之一。故学生普测率较高,成绩也较好。而非师范类及部分理科为主的院校,普通话培训师资较弱,课程设置尚需优化,受专业背景影响,就业与普通话考级关联不大,所以这类院校的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工作起步较晚,不管是普测率还是普测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2017年至2018年,学校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共4次。数据显示,2017年,考生人数达到6184人约占在校总人数的31%。2018年,考生人数共4797人,约占在校总人数24%。2018年参加普测人数下降,主要原因之一是考生普测缺乏有效考试信息,应试经验不足,应试技巧匮乏。
表1 2017及2018考生成绩等级表
等级 |
2017年人数 |
占当年在校生比例 |
2018年人数 |
占当年在校生比例 |
一级乙等 |
64 |
1.09% |
16 |
0.35% |
二级甲等 |
2016 |
34.21% |
1612 |
35.66% |
二级乙等 |
2884 |
48.94% |
2408 |
53.26% |
三级甲等 |
881 |
14.95% |
457 |
10.11% |
三级乙等 |
12 |
0.20% |
6 |
0.13% |
不入级 |
36 |
0.61% |
22 |
0.49% |
如表1所示,2017获得二级以上的考生比为84.24%,其中二级甲等34.21% 二级乙等48.94%;2018年获得二级以上的考生比为89.27%,其中二级甲等35.66% 二级乙等53.26%;这两年获得一级以上的人数比例都较低。但2018年获得二级以上考生比例比2017年有明显提高。
与师范类院校对比,非师范类院校无论是从参考人数比例还是高分率均与师范类学生有一定差距。非师范类高校学生对普通话测试缺乏科学认知,参加普测的动力和追求的结果不明晰,导致考生对普测的内容不熟悉、没有系统培训的概念、缺乏基本的普测应试技巧。这影响了考生参加考试的信心,普测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
二、测试失分原因分析
(一)心理建设薄弱
自2010年开始,广西区大中专院校开始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考生通过计算机完成测试。考生在测试过程中面对的是计算机,说话对象感缺失,在测试时容易紧张。根据学生访谈得知,这种紧张情绪在考生中是普遍现象。
(二)语音缺陷
普通话测试的前三项失分主要体现为语音缺陷。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桂林理工大学学生80%来自广西。学生之间交流常用壮语、粤语或土白话、桂柳方言等。这些学生的母语发音让他们的普通话都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他们的语音缺失主要体现在: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不分,翘舌音r及儿化存在发音缺陷;n与l不分;送气声母不送气。
(三)“命题说话”失分多
在普测中,“命题说话”所占分值比例高,难度大,丢分多。应重点关注。
三、应试对策探究
(一)端正学习态度,熟悉考试流程,加强心理建设
要缓解应试的紧张情绪,考生首先要端正普通话学习态度。数据中学生80%来自广西本地,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日常交流常用方言和土语。且很多学生认为普通话是母语,平时口头练习少,如果只想考前突击一下,测试中难拿高分。若考生只是为了获取证书,考前没有充分准备就应试,考试时难免紧张焦虑。考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认识到普通话学习不应只是为了取得证书,大学生说好普通话不仅能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自信,也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紧张情绪还来源于考生对考试流程和考试环境的不熟悉。这就需要考生参加考前培训,熟悉考试环节,提前熟悉考场,并预设考试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想好应对措施。学校每年在春、秋学期分别组织一次普通话测试,考生在大一时即可报考,大学四年中可参考8次。如若是之后觉得自己有了提高还可再次报考。因此,考生不必过分紧张而影响成绩。
(二)了解发音原理,强化语音训练
广西所有的方言和民族语中都没有翘舌音。解决这个问题考生首先要清楚翘舌音要领:舌尖上举接近硬腭前部,保持舌部卷曲。其次,考生在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绕口令做针对性练习,多识多练多记。
n与l不分在桂林方言上体现尤为明显。如“农民”读成“龙民”。发l音时舌尖上举靠近上齿龈后部,气流不从鼻腔通过。发n音时舌尖上举抵住上齿龈后部,气流从鼻腔通过[2]。
壮语中没有送气声母,他们常把送气的声母读成不送气的声母。 p读b;t读d;k读g;q读j;c读z;ch读zh。如:“跑”读成“饱”。送气声母可用吹气的办法练习:将手放在口腔前,感觉气流喷出。
(三)克服方言土语干扰,避免 “命题说话”过失性失分
使用规范的词汇。避免使用方言、民族语或网络“口水话”。在广西高校里,学生日程生活中使用夹杂了方言、民族语或网络“口水话”的普通话非常普遍。这些词汇大部分还未被收录入权威性词典中,最好不要使用。比如在广西南宁方言里,“你接电话喂”这里的“喂”实际是语气词“啊”;网络语“蓝瘦,香菇”指的是“难受,想哭”。
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说话”项考察的是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达应多用口语词汇,少用书面语,避免生硬。比如:“好似”可改为“就像”。
使用语法规范的句子。广西方言的词序个别情况下与普通话不同。如:广西方言里“把东西放下先”指的是“先把东西放下”。类似这样的不规范语句最好避免。
“说话”要自然流畅。“说话”虽是即兴表达,但可提前做好准备。这里的“准备”不是生硬地“背诵”和“朗读”。“背诵”时考生会高度依赖背诵稿,易紧张忘词,且表述时易出现朗读腔,让人感觉生硬。提前做好准备指的是根据30道话题预设好提纲,理清线索,结合自己的亲生经历列举事例。为使语句流畅,还可多用短句或单句,比如结构是主语+谓语,主语+谓语+宾语这样的句子。考生在日常说话中就要注意避免方言习惯。
注意缺时扣分。若考生说话不足3分钟,将被视为缺时。我们说话的正常速度是每分钟约200个音节。据此推算,在3分钟里,我们要说约600个音节。考生在备考时最好将备考内容准备4分钟,以免由于紧张造成语速过快或忘词。为丰富话题内容,说话时考生可配上事例,多描述具体细节。例如阐述一个观点时,可列举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证明这个观点。讲述这个事件时描述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注意的是,进入第四项时,考生要尽快审题,然后至少在10秒钟内开始说话,否则会被视为缺时。
避免无效话语。无效话语指的是考生在测试时所说话与主题无关,如“我还没准备好”“我说完了,怎么办”,或者机械重复“我看了电影,我看了电视,我看了书......”。考生应做好备考,避免无效说话失分。
切勿离题。应试者所说内容与话题无关或者过分偏离即为离题。
(四)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资源
非师范类高校要拓宽培训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继续完善课程设置、丰富教育平台内普测培训内容;选送教师参加普通话省级测试员培训,充实普测师资;拓展学生的语言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同时也可鼓励学生进入中小学支教;联合校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广泛开展主持人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激励学生提升普通话水平。
学生则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智慧树”或“八桂课堂”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选修其中普通话相关课程进行自我培训;还可以利用好网上语言语音类APP,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甚至可利用自身学科背景优势,开发应用实用小程序强化普通话日常训练。
在学校拓展培训资源的同时,考生只要端正心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勤学苦练,尽量避免普测应试中的明显失分,普测等级应该能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海燕,龙烨,覃旭.普通话水平测试普及情况调查与结果分析--以广西科技大学测试站为例[J].大众科技.2016(207)
[2]卞成林.普通话培训与测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A Study on the Strategies of Non-Normal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 for Taking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Based on the Cases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ang Zhonghua, Guo Zhili
(Department of general management,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Guil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Guilin Dezh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Guilin 541004, Guangxi)
Abstract: Tak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reasons for students at Guangxi non-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sing marks in mandarin proficiency tes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hem to take the tes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proving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enhancing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training, overcoming the disturbance of dialects, avoiding accidental mistakes, and multiplying training channels and resources.
Key words: Non-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Mandarin proficency test, Strategies for taking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