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高校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发布时间:2019/09/06 阅读数:

陈星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 上海201306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近十年来,研究生大幅度扩招,这初步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同时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凸显。针对研究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探讨;学周刊


随着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近十年来,研究生大幅度扩招,对比2006年至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统计数据,每年新招研究生人数逐步上涨,2016年研究生录取人数达到51.7万,十年间招生规模扩张了近2倍。这初步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研究生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研究生的就业不再是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1],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下降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 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1. 研究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且相比较本科和高职生就业优势削弱。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从考研

人数首次突破百万的2005年开始,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生的就业率甚至不敌本科生。一份来自江苏省人才市场的统计报告也表明,2011年高校毕业生中,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86.6%,本科生为90.3%,专科生为94.1%,硕士生就业率比专科生低近8个百分点,就业与学历呈现出倒挂现象。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有约160万研究生在校等待就业,每年毕业季就会新增50万毕业生,但市场上并没有足够多的合适岗位对口新增毕业生。

2. 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中存在学科与性别差异。

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同,所以一些热门专业(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电子通信、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与传统文科专业(历史、中文、哲学、教育学)等在就业形势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高于文科毕业生,他们较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研究生就业除了存在学科差异外还存在性别差异,由于毕业时年龄相对较大,女生面临生育休假等问题,在就业上处于弱势地位。


二、 研究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就业能力弱

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个体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 可以概括为直接影响个体是否顺利获得就业岗位的个性心理特征[3]。大多数的毕业研究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象牙塔里,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并不全面,就业能力欠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生的择业观存在偏差:对于进一步深造的研究生群体,他们往往觉得自己从“大众教育”转到“精英教育”,“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自认为毕业时应该有优越的工作和高的工资报酬,若达不到,宁肯暂时不就业也不愿“屈就”。

2)社会化意识薄弱:大多数研究生由于一直在校园环境里生活,对社会环境的认识很欠缺,忽略社会能力的培养,毕业的时候,往往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从而在就业的过程中遭遇失败。

3)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大多数研究生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把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顺利毕业,就能有很好的工作在等着自己。而一旦真正面临就业时才发现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结果往往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

2.高校在研究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受就业率等指标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是以当年的毕业生为对象,且相关的服务窗口也只对当年的毕业生开放,因此低年级学生在就业方面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和教育,使得学生往往也欠缺为就业做准备的意识。另外,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队伍的缺乏也是制约研究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因素之一。没有单独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往往只针对本科生,而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中心往往只是研工办的个别老师。

3.高校扩招和研究生培养的矛盾体现

研究生扩招后,部分高校软件和硬件不相配套,培养质量没有跟上。据《参考消息》报道,由于扩招严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但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科研能力差,“产学研”链条断裂,缺乏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导师”等问题,致使部分研究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

另外,目前高校或研究院的研究生导师,大多从事的是理论研究,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给予的帮助有限。且高校扩招后师生比例失调,一位导师要指导较以往几倍数量的研究生,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所带的学生进行沟通与指导。由此研究生往往只在学历上优于本科生,能力上并没有过多的优势。

其结果是,高校虽然培养了大量人才,却无视就业市场的需要,只能“贬值”。

4.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

“现在已经没有人才高消费的情况了”,民间校园招聘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说。面对着庞大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在招聘时,并不会特别在意求职者的学历是本科还是硕士,主要还是看个人能力。因此,研究生如果只有学历,没有能力,就业难就难以避免了。

 

三、 改善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有效措施

想要转变研究生就业难、“产能过剩”的现状,要从个人、高校和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研究生在加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调整求职心态;高校转变培养观念,以“社会可用的高水平人才”为培养标准,且加强导师培养和就业指导的水平;优化就业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会从根本上缓解高水平人才的就业压力。

1.研究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研究生作为就业主体,其自身的努力最为关键。在校期间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走向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或各类社会实践洞悉社会脉络,熟知行业规则,增进社会阅历,进一步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未来走向,进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研究生生涯中,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优势,不断向职业生涯规划的站点靠近,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2.学校招生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体系的转变

“建议高校建立就业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表示,目前的研究生扩招缺乏整体设计,招生没有和就业联系。高校应该根据就业方向、根据校友和市场的反馈,来调整学校的招生和培养,保持就业和招生、专业设置的动态平衡。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指导队伍。高校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选择具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的专业人员担任就业指导老师。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将思想政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规划等课程引入研究生教育环节中,帮助研究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创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选取与专业培养相关的合作单位,形成一种稳定的产学研制度[4],通过指导研究生参加实践,使他们对工作行业有所了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生动、真实的教育。

3.国家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就业市场

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净化就业环境。应及时、真实地通过网络等各种平台发布招聘信息,避免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挫伤研究生就业的积极性。再次,建立充分、通畅的市场信息传递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既能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状况、工作岗位、等需方信息,又能全面反映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意向、高校专业特点及服务方向等供方信息的统一、开放、全面、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高校在就业市场中同时扮演着三种角色,既是生产研究生这一特殊商品的“供方”,又是就业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中介人,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牵线搭桥,同时也是体现国家就业政策和具体实施国家就业市场调控的“执法者”。目前,国家通过考核就业率来对高校的就业工作进行要求,但殊不知,虽然一些大学统计的研究生就业率在9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但这一数字省略了太多的细节,没有反应研究生的就业质量以及研究生就业的现实情况与其预期的吻合程度。


四、结束语

研究生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高层次人才,能否成功就业既关系到学生和家庭的利益,更多的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国家应通过各种就业政策帮助研究生就业,学校应通过开展各项有效的就业指导,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使得他们顺利由校园人转向社会人;研究生自己也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英,王珍,李丹.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2(3).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3]施莉.从就业能力的视角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9(1).

[4]蒋麓.高校理工科类研究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13(1).


文稿来源:教育教学论坛编辑部 网址:www.jyjxl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