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登教育教学论文
  • 交流教育教学经验
  • 开展教育学术讨论
  • 介绍科教创新内容
  • 报道教学信息动态
  •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书刊报简介
主办: 河北师范大学主办  学周刊杂志社编辑部编辑出版   学周刊杂志社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69号《学周刊》杂志社  邮编:050024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79/G4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3-9132   发行:学周刊发行管理中心       订阅:全国各地邮..[详细]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16 阅读数: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孙爱花,2王小兰,3刘思佳,4李倩玉,5车洪莹 

(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  ]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面对因疫情而导致原有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容易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伴随着恶性事件在大学生群体频频发生,使得社会对其的关注持续加强,究其根本还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所致。这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扎实做好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充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切实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推动心理育人体系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孙爱花,(1978-),山东莱阳,硕士,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小兰,(1991-),女,山东聊城,硕士,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思佳,(1993-),女,山东滨州,硕士,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2020年初,疫情的爆发扰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同时也给所有人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好在党和政府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极高的效率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

疫情期间,高校为避免师生的大规模聚集,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多采用网上授课等多种线上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随着疫情防控逐步转向常态化,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复学,“居家隔离”长达半年之久的学生终于可以如愿返回许久不见的校园。这本该是学生、家长、学校都想看到的局面,可复学后频频发生的校园恶性事件,这又使得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生受社会和家庭负面气氛的影响、情感交流以及学业压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常伴左右,而疫情的爆发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校园安全的潜在隐患。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去引导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健康状态,增强心理复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列曼教授认为:“致使人们患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理因素在诸多因素中占比很大。” [1]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持续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充分了解自身、提高适应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产生的压力相较于往常更加凸显。当下,大学生担负着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任。新时代要求高校既要育人,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育心,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2005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通过了新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建立了全称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2]就大学生本身所处阶段而言,其生理心理还均为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由于大学生活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应对紧急事件时,容易出现焦虑、悲观、惶恐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在高应激状态下个体倘若不具备良好的应对处理方式,则心理问题发生率可达43.3%,是普通人群的2倍,容易引发突发事件。[3]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可以通过外部干预去调节,高校可以通过包括团体辅导、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心理普测等方式有效把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很多高校将“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心理育人”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科学规范的手段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致力于提高大学生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时,能更加从容的去应对。

(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他们不仅是新思想、新技术的继承者与传播者,还是一个道德素养高、专业知识深的优秀群体。因此,高校的心理育人不应仅仅停留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的心理援助与心理干预上,更应该有预知性、有先见性的遏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与引导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杜绝问题的产生,进而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4]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明确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要始终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要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积极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格局,时刻关注师生的健康状态,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和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网络诈骗、校园贷、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促进高校心理教育模式的科学转型

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担负着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新使命[5]这就要求高校打破原有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工作格局,借助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育人育德的终极目标,进而为社会培养心理健康、积极向上、自尊自爱的国家栋梁之材。

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成才起着制约作用,是学生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学知识,正确掌握各种事件的应对方式,才能发挥出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沉着、担当、积极的良性作用,实现高校心理教育模式的科学转型。

二、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时间与对象

本次调查于2021年3月18日开展,截止至3月27日结束,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院全体在校生,共计2200余人,其中女生150余人。

2、 调查方法

前期通过多次预调查,针对学生反馈的意见多次修改问卷项目,以确保问卷内容通俗易懂。问卷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保证调查数据不对外公开,严格保密。本问卷由学生会发放,组织学生填写。

(二) 调查结果

1、 学生第一次听说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事情后的反应

在疫情期间,98%的学生对疫情非常关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疫情的最新动态,时时关注,2.8%的学生持平稳态度如同了解其他新闻一般,仅限于了解就可以,0.2%的学生很紧张,感到不知所措。

2、 学生是否会担心自己被感染上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严重时期,85%的同学对个人卫生很注意,10%的同学对周围人异常情况很是注意,3%的同学认为离武汉等重灾区很远,自己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2%的同学每天都很担心被感染,不敢与外人接触。

3、 疫情期间的人际交往情况

在疫情期间,大部分同学依旧能够与他人保持密切的线上沟通交流,此类同学占到90.6%,沟通交流有所减少的同学占到7.9%。

4、 疫情对学生个人生活的影响情况

本次疫情对77%的同学有一定的影响,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对13%的同学影响很大,对9.6%的同学影响很小,但会关注此类消息,疫情对学生生活没有影响的仅占0.4%。

5、 疫情的发生是否导致学生产生焦虑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的同学存在一定的焦虑问题,11.7%的同学焦虑程度偏高,0.3%的同学对于疫情没有任何焦虑。

6、 疫情是否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造成影响

从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来看,疫情对家庭经济带来一定影响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占比约66.9%,32.7%的家庭经济情况未受到疫情的影响,0.4%家庭因疫情影响,无法承担学生的学费。

7、 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疫情的爆发打乱了原有的教学秩序,高校为跟进教学进度,采用网上授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本次调查问卷就线上授课的教学效果展开调研,数据表明,24%的同学完全支持线上教学,认为不会影响学习效果,49.8%的同学比较支持线上教学,但对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影响,18.7%的同学认为在家学习无法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很差,17.5%不支持线上教学,认为没有实际效果。

8、 疫情的发生是否导致自身出现问题

数据分析显示,78.1%的同学在疫情期间未出现心理问题,20.7%的同学出现心理问题但能自行调节解决,仍有1.2%的同学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疏导。

(三) 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数据表明,女生的疫情心理紧张程度高于男生,这与潘朝霞等[6]研究结果一致,但在问卷分析比较上分析,男女生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女生虽然对负面情绪易感,但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调节。同时数据表明,疫情发生期间,学生大多与家人一起,来自家庭的温暖是个人应激生活的重要支撑,相较于独居的学生,与家人一起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较少。调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够强,有待进一步提升。疫情期间虽然限制了人们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但却能够通过发达的网络与他人保持正常的联络,适时的人际沟通也是缓解焦虑、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

三、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探析

(一)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多方联动育人

后疫情时代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需高校各部门多方联动,统一思想,将认真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提到日程,需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要搞创新、重实效,要充分利用包括微信、微博等在内的网络媒介,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空间与影响力。

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类主题活动,并坚持活动的连续性和时效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主动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各面,要深化健康教育的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通俗化、科普化、大众化,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形式、内容以及途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细微处着手,发挥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班级的正向支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二)构建“家庭-学校-医院”三级联动机制,多方协同育人

“家庭-学校-医院”联动机制不健全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救助工作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应着手搭建并完善“家庭-学校-医院”工作联动机制,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发现、救助与治疗,三方共同担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育人工作。

家庭在学生成长阶段起到了呵护作用,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在校期间,特别是目前所处的后疫情时代,高校的辅导员们更要密切沟通联系家长,充分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动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水平提升方案。

(三)探索实践育人活动机制,多方增强学生心理韧性

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包括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强化信念、提高心理韧性,有助于大学生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逆境。高校可通过以下三方面增强学生的抗逆境能力。

其一,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通过他们开展团体性辅导。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因社会经验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他们的认知、行为和思想极易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朝着更加积极或更加消极的方向发展。而团体辅导是以趣味性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各类活动,强调突出学生的主观体验,缓和了他们对知识教育的抵触情绪,进而使得学生更容易参与其中,是他们在辅导中能够更加自然、全面的展现自我。

其二,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多层面开展心理类班会、校院系级活动。大学生相对高中时期空闲时间较多,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们感兴趣、乐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心理类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情景剧等,将心理活动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真正做到在活动中营造心理氛围做到育人育德。

其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头雁”效应。以学生干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去带动身边普通同学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助,进而促使学生达到在实践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

(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是高校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教育。笔者认为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开设符合学生专业的心理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将心理课程作为职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如何调整心态、如何改变自我、提升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学生踏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建立有专业教师的心理工作室。高校应结合校园实际布局,全方位、多渠道的成立心理工作室,打破原有格局,以活泼、生动的结构呈现给广大学生,减轻其心理负担,全方位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其三,多渠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设立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通过网络渠道开设线上咨询与答疑,利用学校多方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以心理工作室为主,线上渠道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心理问题。

四、小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靠一方就能够完成的,需家庭、学校、社会等在内的各方共同配合,多方努力才能完成的。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不断表现出新特点、也面临新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对每个人的心理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疫情阶段不同高校所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不尽相同。进入后疫情时代,高校更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立足实际,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淮冉. 测一测你的心理老化了吗?[J]. 中国边防警察, 2012(第1期):72-72.

[2]应桂英, 栾荣生.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建立病例定义值得注意的问题[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 27(004):277-280.

[3]曾荣侠.大学新生应付方式和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3):233-235.

[4] 杨晓慧. 习近平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想论要[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 000(011):124-133.

[5]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 论教育,2018(09):87-90.

[6] 潘朝霞,李冰冰.大学生负性情绪调节效力的差异:心理素质与性别的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1):113-119.

 

Investigation o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post-pandemic  era

1. Sun Aihua, 2 Wang Xiaolan, 3 Liu Sijia, 4 Li Qianyu, 5 Che Hongying

2.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China)

AbstractIn the post-pandemic era, the original studies and life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changed due to the epidemic, causing that normalized managemen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pidemic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asily. The society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vicious incidents i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is insufficient,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mental health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ng a good job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grasping the psychological dynamics of students fully, prescribing the right remedy, and doing a good job of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out mental health effectively were conducived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of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Post-pandemic era, Students; Mental health